設計的力量 - 網頁設計

http://webdesign.zoapcon.com

JJG創建的Adaptive Path聚集了一批頗具先行者氣質的優秀人才,這樣一幫人天天在一起,所碰撞出來的思想火花,每一小點都能給觀者帶來驚喜和啟發。幾個月前,機械工業出版社的編輯將其中幾個人合著的《Subject to change》英文書寄給我,想聽聽我的看法。而就是這樣一本非中文、非小說、通篇陳述個人觀點、理論上應該比較枯燥的書,我居然一口氣看完了三章。

頭三章中,印象最深的幾點:

關于“什么是設計”,書中解釋道,在Adaptive Path,Design意味著:Empathy(同理心)、Problem solving(解決問題)、Ideation and prototyping(思維能力和原型能力)、 Finding alternatives(發現可選方案)。這與我心目中,關于“什么是設計”的想法,不謀而合──“設計過程就是尋求問題解決之道的過程;在設計過程中,設計師的頭腦就應該想到:是誰、在什么樣的時間空間內、要做什么、為什么要做、他會怎樣去做、會有什么樣的感受。”在這樣一種定義下的“設計”,所能產生的動力,遠遠超過大部分人心智模型中“設計”能做的事。


然后,作者對喬幫主的產品“技術、特性和體驗”進化論進行了解讀,當大多數人在“特性”面前停止不前的時候,“……真正睿智的人會繼續尋找答案——問題的本質,然后提出優雅、漂亮的解決方案。”也許,正是由于設計師對產品體驗精益求精的追求,蘋果產品才能一直保持其獨特的魅力。

此外,作者對于競品分析方法所持有的尖銳觀點,可以說是字字珠璣,讓人不忍釋卷:“這種(特性的)對抗是什么?就是同化,抹平你與競爭對手之間的差異。就像是競爭對手在設計你的產品一樣。從用戶角度看,同化就意味著你與其他公司之間沒有了可識別的差異。體驗將變得平庸,要么以退出告終,要么只注意到了那些負面的體驗(比如可用性問題)。”

由于時間關系,我沒再繼續往下閱讀。但,不可避免地,我腦子里跳出來了第一個念頭:“這本書很好地詮釋了設計的價值所在,應該有一個跟設計有關的書名”;緊接著,又跳出來第二個念頭:“這樣一本好書一定要找一個好的譯者,才算對得起作者。”于是,在我極力促成下,這本書交到了UCDChina年輕有為的鉆石王老五吳雋辰同學的手里(以上譯文均節選自Junchen的中文譯本,行文流暢、遣字精準,沒有讓大家失望吧?),而就在幾天前,Junchen很高興地告訴我,中文書名按照我的建議,定為《應需而變:設計的力量》,預計4月份就能與大家見面了,也許我們還能爭取在UCDChina的書友會上首發:)。

這是一本關于如何應對快速變化世界的產品策略書,它沒有列出1、2、3來告訴你如何去做(how to do),它只是解釋了設計和產品的關系、淵源,以及未來的方向。“我們生活在一個日益不確定的世界中,曾服務于我們的工具已不再那么好用。這已不僅僅是技術問題,我們不能簡單的通過增加特性來吸引用戶。流程上再也壓榨不出效率,產品上也沒有那么多缺陷。”那么,要如何應對這樣的狀況呢?如果你也曾經有過同樣的困惑,那這本書一定有助于解決你的問題。

因為“……這個世界固有的不確定性也意味著大量的可能性。我們生活、工作在一個獨一無二的時代中。毫不夸張地說,我們所要做的只是受限于兩方面:一方面是我們的想象力,一方面是與用戶密切相連的能力。”

這正是“設計”能賦予我們的力量。

后記:此文標題本來是“設計的價值”,今天經朋友提醒,我發現我已經發過一篇文章叫《設計的價值》,也許是我覺得“設計”這個詞的定義在大家腦海中始終是視覺、美學方面的活動,也許是“設計”的能量在大部分的實際工作中并未能得到真正的發揮,所以我總是象祥林嫂一樣反復念叨這個詞匯,希望有一天能改變大家的觀念。恬噪之處,請多包涵。

 

文章標籤
網頁設計 web design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spirr 的頭像
inspirr

inspirr

insp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