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微博:微博上面的用戶都在談論什么
這兩天豆瓣上熱推了好幾篇反思微博的文章,諸如沈宏非的《微博改變飯局》,維舟的《我為什么不想用微博》和熊阿姨的《微博無罪,技術有理》,無非是在談消費社會、群體壓力和技術異化的問題。
先說說沈宏非的那篇。飯局2.0是個有趣的現象,這學期的視覺文化課上班上有位同學的論文選題就是這個,它的火爆與數碼相機的普及(尤其是帶有攝像頭的手機的普及)、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社交網站的流行密不可分,同時也與餐飲業這兩年來越來越主題化和注重視覺效果(飯店裝修和菜系外觀)有很大的關系。你說你吃碗牛肉面,啃兩大包子會想到要拍照嗎?唯有你在一些環境優雅(高檔餐廳,彰顯身份)或者有趣(個性餐廳,體現品位)的地方,你才會想去拍照留念。
第一,我不覺得飯桌上拍照有什么特別不好的地方,當然,要適可而止。如沈先生說的,“但見那,林立的手機取代了本應如雨下的筷子;但聽得,四起的快門聲取代了答吧嘴;上湯,拍湯;上菜,拍菜;上黃瓜,拍黃瓜;上胸脯,拍胸脯;上腦袋,拍腦袋;上蒼蠅,拍蒼蠅;上馬屁,拍馬屁。你拍一,我拍一,直到把一拍成了二,把二拍成了三,把熱菜拍成冷菜,把冷菜拍成熱菜,方才肯告一段落。”也太過夸張了,如我跟朋友出去聚餐,有時帶相機就會等菜上齊拍照,有時還來幾張人菜擺拍(當然挺作的,我們也知道!= =)但是,權當一個影像紀念和娛樂項目了,拍完就該大快朵頤,誰這么煞筆就只顧卡擦快門啊?拜托,不舉筷子,菜很快會被搶光的好不好?!
第二,我也同意作者對于飯局2.0的某些批駁。你說,你愿意讓飯桌上的一切都停留在自己的腦海里,隨時間流逝留下淡淡朦朧的影子,要遠比用一堆被刻意處理和修飾的照片來得珍貴,來得自然,這點我在《客體化記憶》里也說過類似的意思,技術為人類行動提供便利的同時也使行動本身“貶值”,讓記憶客體化的同時也使意義流失殆盡,當然這里用到的“使”的因果關系并非絕對,我更喜歡麥克盧漢式的語法,這里不過是譬喻,而不是寫實。當然換個角度講,這未嘗不是一種對無可挽回的舊日時光的虛幻的鄉愁,有了電話以后我們懷念寫信,有了短信以后我們懷念電話,仿佛之前的舊媒介就意味著更加本真自然的溝通,更加親密無間的關系。麥克盧漢認為,新媒介的誕生導致舊媒介成為了藝術形式。我想用種更確切的說法:新媒介的誕生使得一些舊媒介轉變自己的功能和定位,變得更“貴族化”或者更“精神化”。前者可以想想現在一些愛好收集黑膠唱片的都市金領,后者則可以想想我們現在寄明信片的行為。但其實,這種“貴族化”和“精神化”的趨勢,都不過是人自己給其媒介使用行為主觀賦予的含義罷了。在一個新媒介的參照系下,仿佛過去的媒介就更加優雅和高級,而我的理解是,這種意義的賦予背后有一個不可忽視的原因:現代生活的快節奏,帶來時間的升值。
木心有首詩《從前慢》很好地傳達了這個意思:
記得早先少年時
大家誠誠懇懇
說一句 是一句
清早上火車站
長街黑暗無行人
賣豆漿的小店冒著熱氣
從前的日色變得慢
車,馬,郵件都慢
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從前的鎖也好看
鑰匙精美有樣子
你鎖了 人家就懂了
現代社會講求便捷、快速、簡易,媒介技術(廣義的,參見麥克盧漢在《理解媒介》的定義)的變革使之成為可能,大巴、火車、高鐵、飛機每種新的交通工具的發明在用空間的加速移動來消滅旅途的時間,麥當勞、肯德基等等都市快餐店在減少顧客等待的時間,淘寶、京東、凡客等無論B2C還是C2C的網絡購物在壓縮上街購物所需要耗費在路上和閑逛的時間,電話、短信、電子郵件、IM在方便隨時隨地溝通的時間(對比書信或者面談)……然而,但是,你會發現,一方面,時間如此輕而易舉地被壓縮、挪移和消滅,另一方面,它就會被抬舉成了一種無形資產。
過程變成了多余的東西,從前的目的變成了如今的手段,那種依靠大量時間堆砌出的悠閑自得的生活方式于是在“浪漫派”的眼里變得彌足可貴。(當然我有時也把自己當做無可救藥的“浪漫派”中的一員)。所以對技術帶來的記憶客體化或程式化就會持一種非常反感的態度,沈宏非的那篇文章真正想講的也是這個問題:在飯局上拍照,非常的傻比,非常的庸俗,非常的程式化,非常的不優雅,非常的,不浪漫。
但是,如我之前所說,這是浪漫派在通過對當下的滿腹牢騷來表達對過去的烏托邦鄉愁。然而過去真的有這么浪漫嗎?如果喪失了這些新媒介技術的參照系,如果真的讓他們回到過去,書信是唯一可能的遠程交流方式,沒有手機、相機和微博,你吃飯只能是吃飯,喝酒只能是喝酒,就一定比現在你多拍了幾張飯菜照片發到微博上跟朋友得瑟一下,更有趣更美好更優雅?
誰來決定什么樣的生活方式是更高尚的更值得追求的?
從前和現在都未必如你想得那么美,同樣,也未必真的那么糟。又不由想起happy師評價我室友的話,沒有缺點,只有特點。
放在這里也一樣適用,各個時代有各個時代的特點,只不過是受不受你待見罷了。
維舟的《我為什么不想用微博》和熊阿姨的《微博無罪,技術有理》,兩篇文章要放在一起對比著看才有意思。說實話,其實兩者對微博的觀點并沒有根本的差別,只不過是態度的差別。
前者主要說了他不想用微博的兩點原因,第一,對他而言,并沒有追逐這種時尚潮流的動力,因為微博根本上只是一種互聯網產品,它的使用價值對于很多人而言并不是真的必要,微博普及的原因與它被當做一種身份地位象征、一種社會關系的映射,有很大的關系。由于群體壓力的影響,個人為了避免落單于是選擇跟風注冊微博,以彰顯自己的個性、獲取日常生活的信息,維持現實的人際關系,等等。如維舟所言,所謂的多功能就是多余的功能,這個可以有,當然也可以沒有。它不是不可缺失的,也不是不可取代的。第二,微博的媒介使用特征很容易造成時間的碎片化和注意力的渙散,比如很多人諸如我,走路坐車吃飯上廁所等等凡是有一丁點無所事事的時間就會刷手機微博,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無他,習慣性點開瀏覽器鍵入我最常去的幾個SNS網站和新浪微博,察看好友的新鮮事和微博動態,包括在處理工作也要間歇性地刷一刷微博頁面才覺得舒服,幾乎是一種習慣性動作。可有時候真的沒那么多值得花如此多時間去閱讀的信息,“刷”的行為本身成了它的意義。
當然維舟同志是商務人士,工作繁忙,繁忙之余還要看大量的書,寫大量的學術散文,這樣的能量不是普通人能夠具有的。時間對他而言是稀缺物品,所以不想浪費在微博這樣更大意義上是低效率、娛樂化和碎片化的互聯網產品上。為什么要用“低效率”、“娛樂化”、“碎片化”來評價微博?單看一下微博最根本的特征就明白了。
140字的限制,能夠講述什么?精巧的妙語、搞笑的段子和有趣的圖片視頻,七大姑八大姨的閑言碎語,明星大腕的私生活點滴,這些無疑都是為了輕松娛樂的目的,哦,還有你們說,它的進步意義,短新聞的即時更新和觀點的交鋒(大家管它叫公民新聞和公共空間)。但,我不免想潑一潑冷水。
對于前者而言,你真的需要那么快知道新聞嗎?這里我要很裝比地挪用一下鮑德里亞和麥克盧漢的“內爆”概念:微博上的新聞是“內爆的新聞”。新聞報道的時間內爆了,新聞的發生和傳播可以幾乎是同步進行,微博上可以進行事件進展的即時更新,但是海量的碎片化的新聞信息對于你,真的有意義嗎?對于事件現場的只言片語,不同人以不同口吻拼貼出一幅殘缺的新聞畫面,你就看到了真相嗎?我個人的感覺是,事情更加撲朔迷離了(比如之前的錢云會事件)。未經加工和把關的事實元素直接鋪陳在觀眾眼前,我們需要花費不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去閱讀,去辨別真偽和優劣,而其實你完全可以等一等,等到傳統媒體的深度報道出爐,經過一套專業的新聞采編體系生產的新聞報道,比微博上零散混亂的新聞更新更為全面、連貫、深入和可信。當然我沒有否認,微博上對新聞細節的討論和即時更新,有時是提供新聞線索、揭露新聞真相和突破新聞管制的利器。但是對于遠離新聞現場的無知群眾,需要耗費這么多時間在凌亂的新聞碎片上嗎?
對于后者,我想說,真正嚴肅深刻的討論是無法在微博上展開的。140字本身就是它的致命傷。我贊同魏武揮在《微博適合討論什么?》里的觀點,微博只適合討論兩類問題:簡單事實的問題和“腦筋急轉彎”式問題。而理念性問題則會遭遇瓶頸,比如意識形態話題(參考染香、李牧、程益中等人在微博上的罵戰,這類問題從根本上是源自價值觀甚至信仰的不同,左右翼學者寫了無數本書也沒解決的問題,更不可能靠幾句話就可以達成共識)、比如學術觀點的討論(很多概念往往有著復雜的內涵外延和歷史衍變,難以三言兩語概括,而雙方理解的不一致形成的分歧,很可能兩個人討論辯駁半天,發現講的是同一個道理。我自己就經常遭遇這樣的情形,最后實在說不清楚就干脆寫篇日志來解釋,這也說明微博討論的巨大局限)。
至于熊阿姨在她那篇文章里通過自己青藏旅游在微博上搜索信息的行為來反駁維舟的觀點,我只想說,auntbear親,你那可是非常肥豬流的微博使用方式喲。有多少人會想到通過微博來搜索日常生活信息呢?大部分的人在網上更多地是靠百度google這樣的搜索引擎或者BBS討論版來尋找生活實用信息,至少在目前,這種微博使用方式并不普及。來,我再裝個比,show一組官方數據,這是新浪2010年底公布的《新浪微博元年白皮書》里的圖表:
從上圖可以看出,無論男女,關注的資訊內容以生活點滴、生活狀態、社會人文熱點新聞、熱門政治經濟話題的人數最多,而信息資訊類(女性、購物體驗、時令健康、體育、汽車、財經)則相對要少很多,而且如auntbear如此聰明地通過tag方式主動搜索信息資訊的恐怕就更加少了(例如我自以為是圍脖深度用戶了,之前都未曾想到還可以這么玩圍脖!我深深地凹凸了)。微博使用的主流就是娛樂、社交和新聞,而信息資訊搜索則是進階的玩法,大部分人民群眾還木有掌握此類技能。或者根本就沒把微博當做信息資訊的來源,大家玩微博不過還是如維舟說的,圖個樂子,弄個噱頭,打發時間,派遣寂寞。所謂“上癮”,大概也不會是對搜索信息資訊上癮,而是對黏附于微博上的人際關系和娛樂休閑的上癮吧。其實還是內心太浮躁,所以晚上看到兔耳倒的回復,我不能認同更多,她說:
“所謂大眾就是以全部的精力來打發無聊的人,所以尼采崇尚超人。每天陷在網上的或者其他什么媒介上的都是大眾都是庸人其實今天的形式變化了放以前或者說是在最新的媒介技術達不到的地方消滅無聊時間逃避寂寞是人類這個物種的天性只有查拉圖斯特拉才在最高峰上看著這個最真實最冷漠的自然”
之前在討論微博對人際關系的影響的日志《關于圍脖的扯淡》里我寫道,“技術不斷地篡改我們的生活方式,侵入我們的現實世界,重塑我們的行為甚至思想,而這一切似乎是種必然,我們在歡欣鼓舞它攜帶的便捷和新意的同時又無可奈何地接受它造成的缺失和病態……在這個信息化高歌猛進的時代里,我們都同樣深度卷入,無可逃遁。也許我們都是那個貪婪地想抓住糖果卻把手卡在糖罐里的孩子,放開手便可自由。可并不是人人都舍得切斷電源的。”
所謂的解決方案:Inner peace,我想,大概只有Master Shifu 這樣的高人才會擁有吧。而Master Shifu 可能根本就木有微博。
文章來源:立早 轉載請注明出處鏈接。
Tag: 設計公司 | 網頁設計公司 | 廣告公司 | 網站設計 | 平面設計 | 互動媒體 | 網頁設計 | Web design | Website design | design house | 媒體公司 | Iphone app | 程式設計 | Flash 網頁 | Flash game | 動畫設計 | 後期製作 | 網上商店 | 網上宣傳 | 網頁服務 |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