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E實踐筆記:聽,客戶的聲音 - 網頁設計

http://webdesign.zoapcon.com

版權聲明:轉載時請以超鏈接形式標明文章原始出處和作者信息及本聲明
http://piglili.blogbus.com/logs/39900064.html

上周參加碳酸分享,趁機對設計師進行了小小的“調研”。當然,8個問題,16個設計師,說“調研”有點只是希望更好地了解一下提出測試需求的設計師們——也就是我們的“客戶”,也為接下來的工作提供指引。

 

(由于用的是google的表單統計摘要,圖表沒法排序,有點惡)

時間很少,需求很多,設計師都很辛苦哦。

 

上次用戶測試前看項目的PRD(產品需求文檔),總覺得非常以功能為中心。遂萌生了了解設計師如何看待的想法。結果跟我的感覺差不多。那么,用研組是否合適去承擔,輔助產出用戶使用場景(Scenario)和Persona的工作?

 

這道題讓設計師勾選TA所使用的工具/手段,并排序。
既然收集案例是絕大部分設計師都做的事情,那一個內部的案例共享庫,會不會有用呢?
有意思的是,有一半以上的人將Persona列為常用輔助手段,且是第三常用的,我就好奇了,這些Persona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呢?似乎從沒見哪個項目產出過Persona哦。那是否意味著Persona僅僅存在于設計師腦海?存在于腦海的話,其實是否就已足夠呢?

 

可用性測試平均排名為首,這是很正常的,因為耗時最短。大家對實地考察的興趣蠻濃厚~~~我也很期待!

 

哈哈,有趣的結果哦!用戶使用心得日志竟然排在第一了!也許是因為大家感覺這種反饋最真實?
其實,之前已在考慮做這種人種學形式的體驗案例收集,只是困難包括周期長,數據提取、總結較復雜等。當然,人種學式的用戶研究還是很希望有機會做的。

 

6個人測試為什么就足夠,看來我們還是沒有好好傳達出去。對于定性和定量的區別,實在很tricky,但是想明白了,還是很清晰的。
至于測試任務,我們也很頭痛呢。記得我看過一個設計師說他認為測試的環境太假,用戶在假環境中做著假任務,只會給設計師制造假象。的確,仿真程度往往與測試嚴謹性是互斥的。但可用性測試并不是也不可能發現所有問題,比起AB Test或投放試用版,它能更廉價、更高效地發現可能存在的問題。經驗看來,即使在假環境中做假任務,也能做到這一點。這些問題未必有普遍性(因為樣本小,無法推論),但問題既然發生,那么通過分析原因——包括用戶本身的個體差異,是否違反設計規范、經驗準則等,就能較好地判斷設計是否不妥,或者是否能進一步優化。這也是為什么6個人就足夠的原因之一。用一個簡單的方式理解就是,可用性測試不是要論證問題的普遍性,而是試圖發現可能會被用戶普遍遇到的問題。AB Test確實能從數據上證明版本的優劣,但它并不能告訴你,A為什么比B好,B是否也有比A好的地方。而讓6個用戶試用A和B版本,盡管不能用“5個用戶覺得A比B好”來證明A就是比B好,但至少你更有可能發現A和B各自的優缺點,從而產出一個更完美的C來。

 

對于報告的撰寫,我們一直在探討,并努力改進。目前結果看來,與我們努力的方向還是一致的,只是仍需努力

記得前周一個培訓上,一位交互設計師提到,希望用研童鞋的報告“把問題寫得嚴重點,但表達得委婉點”。就是說,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是吧?要照顧設計師的情緒,又不能不指出問題,的確有點難度可是,我們會迎難而上滴!

 

每一個項目的測試,對我來說都是向設計師學習的機會。而我們這群從來不設計,卻老去挑人家設計毛病的用戶研究員,的確應該提供更多“服務”(如上面提到的使用情景、Persona等)。只不過由于溝通的缺乏,我們往往被排于設計的主流程之外,只是在最后的時候來插一腳。

最后一道是開放性問題,“想對用研童鞋說的話”。大家的“加油”我們看到了,大家的期望和指教也看到了。讓我感動的是這句話,“我信任你們的團隊”。信任是最大的支持和鼓勵,也是最大的鞭策——因為不可以辜負這種信任哦!
未來的大方向,就看偉大領導輕侯同學的指引了。至于我自己,目前將致力把國際化的研究方法山寨化。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網頁設計 web design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inspirr 的頭像
    inspirr

    inspirr

    insp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