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背后的邏輯是什么?知乎是如何運作的 

 

  http://www.inspirr.com 

 

 


 

 

 

引言:寫這篇文章的初衷是為了讓自己“讀懂”知乎。知乎是一個頗有吸引力的產品,甚至一度轉移了我對微博的興趣,由此我更想搞清楚知乎背后的邏輯是什么,它是如何運作的。當然談知乎很可能就是在談Quora,可惜我還沒用過Quora所以沒有發言權,所以只能就知乎作一番分析。

 

一論:知乎是一種混合網絡,由個人結點和知識結點兩種結點構成 

這種網絡結構的成因是由于一個大膽而有趣的設定:用戶既可以follow“人”,也可以follow“問題”和“話題”。下圖展現了這種結構:




個人結點(或稱為社交結點)就是活躍于網絡中的用戶;而知識結點包括問題結點和話題結點兩種,且一個問題結點既包括一個問題也包括該問題下的多個回答。社交結點可同時與問題、答案和話題產生信息交互,如下圖:

 


在該混合網絡中,個人結點與知識結點、知識結點之間以及個人結點之間有著豐富多元的信息交互,下圖歸納了網絡中主要的信息傳遞活動:



 

與維基百科、百度知道等其他類型產品的一大差異是,知乎中結點之間的信息交換是雙向和持續的,這使得知乎的網絡系統中,信息流的傳遞更加頻繁也更具傳染性。

 

二論:受益于網絡機制,知識結點可以自動生長 

這是一種類生命機制:每個知識結點可從網絡中持續不斷地吸收知識養料,同時又能把這些養料進行組織和優化。“吸收養料”是因為每一個知識結點都可通過關聯的話題和人等中介讓更多的人看到,吸引他們來提供更多更優質的答案;“組織和優化”指對答案的投票機制,以一種自組織的方式把最優秀的答案凸顯出來,同時“沒有幫助”功能又可以把劣幣淘汰。

 


 

 

三論在功能層面,個人結點相當于一種特殊的知識結點,更進一步說,是“偽”社交結點

用戶在知乎上的行為幾乎全是知識相關的行為,用戶做其他社交活動的權利被極大限制。在混合網絡中,一個個人結點中起到的作用除了貢獻知識以外,就是引發關注他的用戶與更多有可能感興趣的問題發生關聯,使網絡中的link數量快速增加,這種作用是與“話題”類似的,因此可以把個人結點看成是一種特殊的知識結點。因此我畫了下面這張圖,把用戶也抽象成了一種知識結構,放置于整個知識層級之中:


 

 


不僅如此,隨著使用的不斷深入,我越來越感覺到知乎中的個人結點實質上是“偽”社交結點,而知乎其實是一個“偽”社交網絡。我的依據有以下兩個方面


1同樣是可被關注的對象,“人”、“問題”、“話題”這三者在系統中不是等權重的,“問題”最為重要,而“人”和“話題”則次之。

何出此言呢?我們看最新動態信息的組成結構里,每一條信息的標題都是非常醒目的“問題”,盡管這條信息可能是由某個被關注用戶的行為所引發的,但其展現形式都是問題主導。這說明“問題”才是知乎中最核心也是最基本的結點,并非“人”。

 

更直接的證據體現在“通知”和“動態”的區分上。通知是一種強推送的形式,而動態是一種弱推送的形式,強弱之分暗示了產品設計者對信息權重的設定。我剛用知乎時最納悶的就是什么信息會在通知中出現,什么信息會在動態中出現,始終找不出背后的規則。用了一段時間后才慢慢悟出來,兩者的區別在于(大體上):


“通知”中的信息:與我關注的“問題”有關的所有新動態

“動態”中的信息:與我關注的“問題”“用戶”“話題”有關的所有新動態


比如說我關注了“李開復”,那么李開復回答了什么問題,系統并不會通知我;但是如果我關注了問題“李開復為什么有這么高的影響力?”,那么所有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就會通知到我。從這里可以清楚的看到,“問題”在系統中的權重遠大于“人”。

 

2社交的種種激勵因素和互動方式在知乎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簡單列舉幾點:

1)不能上傳圖片

2)回答中顯示的頭像很小

3)不能對回答的評論進行評論

4)用戶的profile極其簡單,連性別都不用填

5)……

 

這些約束說明:知乎不騎墻,它并不是既想做知識網絡又做社交網絡,它很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是做大做好知識網絡。社交網絡在整個知乎系統中的地位是從屬性的,是手段不是目的。

總結:知乎到底想干什么?還有哪些軟肋?

知乎的野心是建立一個龐大、無邊界、迅速反應的自組織知識網絡,這里“自組織”包含兩個方面:1)結點和鏈接自動、快速、合理地增加;2)結點內容自動、快速、合理地豐富。而網絡的主導結點是“問題”,從屬結點是“人”和“話題”,這兩者都是為拓展問題結點數量和豐富問題結點內涵而服務的。所以說雖然“人”和“話題”是次級結點,但它們卻是整個網絡系統的兩大動力引擎,知乎未來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能建立起完善的話題體系和完備的專家系統。

 

 

那么知乎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呢?這里我不想從界面的角度來分析,這方面的小改進點肯定有不少,比如很多用戶抱怨的搜索框的問題,而是想仍舊從網絡的機制這一深層視角來看。我認為知乎目前最大的一個機制設計缺陷是:現有的機制更有利于舊問題結點而不利于新創建的問題結點,使得這些新結點不能快速進入知乎的知識網絡體系,建立足夠的聯結,以享受網絡從四面八方輸送過來的知識養料;說得更直白點,新提出的問題不能快速地得到解答。為什么這么說呢?正如前面已經分析的那樣,“通知”的信息都是和已被關注的問題有關的,這些問題自然是老問題,而如果此時有人提出個新問題,其他用戶是不可能在“通知”消息中得到的,只有可能在“動態”中看到。問題就出在這兒:如果你已經關注了很多問題,那么每次登錄知乎看到的新通知就有很多條,強推送的通知信息會把弱推送的動態信息淹沒掉,對付通知就足夠,你根本無暇在動態中發現那些新問題,你被迫關注的信息總是那些老問題。設想一下,如果知乎改變策略,把“人”和“話題”的權重設置成和“問題”一樣會出現什么情況,那么一旦被關注話題或者被關注人添加了新問題,用戶就能被通知到,那么新問題被迅速解答的幾率就大增。當然這樣的話“通知”就過于臃腫龐大了,因此一個折中的改進是:仍舊保留“人”和“話題”的低權重,但留個口子:凡是被關注話題或被關注人新添加的問題統統歸入“通知”,余下其它有關“人”和“話題”的動態信息仍歸為“動態”。這樣的話,新問題結點和老問題結點就被置于同等的優先級上,一方面新問題結點由于被關注人或被關注話題的"引薦"被更多用戶所發現,得到快速的解答,另一方面老問題結點內涵的每一次豐富都能讓關注它的用戶受益,從而使得知乎的知識網絡更加合理和高效。

 

 

   

 

  Tag: 設計公司 | 網頁設計公司 | 廣告公司 | 網站設計 | 平面設計 | 互動媒體 | 網頁設計 | Web design | Website design | design house | 媒體公司 | Iphone app | 程式設計 | Flash 網頁 | Flash game | 動畫設計 | 後期製作 | 網上商店 | 網上宣傳 | 網頁服務 |

arrow
arrow

    insp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