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议的胎儿宫内啼哭---子鸣
网站刚开通,拈起一些临床手记,以飨读者!
多年前在产科门诊,有某女妊娠八月余,反复主诉亲耳听见宝宝在腹内哭泣,时强时弱,并一再担心胎儿的健康。这“胎儿宫内啼哭”真可谓是罕见奇闻?
其实关于“胎儿宫内啼哭”近年来陆续有报纸、杂志报道。比较出名的是在1977年,印度尼西亚有一个名叫莎哈娜的孕妇,传说肚子里的胎儿居然能像出生的婴儿一样啼哭。消息传开,全国哗然,甚至连总统苏哈托都赶来聆听这“圣胎”的哭声。事隔两年,这一轰动事件终于真相大白:胎儿哭声是从一架微型录音机中发出来的,那只是是莎哈娜夫妇精心制造的一场骗局。
那真实发生的报道也是有的。1978年9月21日山东莱阳中心医院的医生听到一位过期妊娠的妇女的胎儿在宫内啼哭,就像初生婴儿蒙在被子里的哭声。哭声的间歇期还有胎儿呼吸的声息。一天后该妇顺产一女婴,但婴孩因窒息严重,不久死亡。1983年4月,江苏启东大丰乡农民朱正芳,在临产前几天,突然听见了腹中孪生胎儿一强一弱的啼哭声,每当朱正芳饥饿时,胎儿的哭声就特别响亮。丈夫和婆婆靠近她的右耳就能听到。后在医院剖腹产下一对健康男婴――慧慧和桃桃。
后来我查了一些资料,宫内儿啼现象古来有之。中医称之为“子鸣”,指孕妇因气血虚弱或胎热不安,以致腹中有声如钟鸣者,亦名子啼、儿啼、腹啼、鸣胎、腹哭钟鸣、钟鸣等。 “腹中儿哭者”最早见于唐代大中初年昝殷所著《产宝》,认为是“脐带上疙瘩儿含口中,因妊娠登高举臂脱出儿口,因此作声”。元·朱丹溪《产宝百问》云:“妊娠腹内钟鸣或儿在腹哭,或鸣叫,名曰子鸣”。清·乾隆时《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录有“孕妇腹内有钟声或婴儿在腹内啼哭者,名曰子啼”。清·雍正·叶其蓁所刊《女科指掌》中的描述则极为生动有趣:“一妇怀娠八月,因举手挂窗,遂致儿在腹中哭,众莫能治,一老稳婆教以大豆一升撒地,令孕妇拾之,果未及一半而愈”,还赋歌一首“妊娠腹内似钟鸣,或有婴儿哭泣声,鼠窟黄连虽主治,要知育后不长生。”治疗原则,宜大补气血,气充血沛,胎有所养,子鸣自止。
随着胎儿医学和超声技术的发展,人类开始重新认识在母体中的自己。以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的各种感觉是后天发展起来的。现在发现胎儿从第三个月开始就能对外界作出一定的反应。例如母亲在晒太阳时,他会感知到。当阳光射到母亲腹部时,胎儿会作出转头或踢脚的动作。由此还有人发明“光照胎教法”。从7个月起,胎儿的大脑就开始工作了,出生前不久的胎儿脑电图所显示的脑电波与新生儿的脑电波是惊人的相似。在妊娠16周后,从内胚层分化的胎儿呼吸系统就能进行呼吸运动。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出现胎儿胎盘供氧不足,或者因脐带打结、缠绕及宫缩压迫等,最终造成胎儿宫内缺氧,导致“胎儿窘迫”。这时宫内胎儿通过加大呼吸运动来满足自身供氧,引发啼哭也不是没有可能。国内杂志还有临产破水后使用气囊助产出现胎儿宫内啼哭的报道(滕彩香.胎儿宫内啼哭一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1997,19(67):140)。
故有国外有些学者总结,宫内儿啼必须具备几个条件:1.胎膜必须已破;2.有某些操作或窒息情况给胎儿以刺激;3.空气必须进入宫腔。有人将啼哭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轻柔的呜咽,恰似小猫叫或青蛙鸣,可持续相当长的时间,多发于临产前或临产早期,对胎儿无危害;另一种是大声喘息样哭声,常有回声,多见于分娩晚期,多伴有胎儿缺氧窒息。
再返回到开头提到的我的病人。她早已辗转多家医院,包括脑科医院都去咨询过,彩超和胎心监护等都没有看出问题。旁人也无法听见她描述的声音。后来我一直追踪到分娩后,母婴一切正常。我分析她的孩子应该还不是真的“宫内啼儿”,更可能是母亲过分焦虑引发的一种“幻听”。
综上可见,胎儿宫内啼哭有可能是不祥之兆,医患双方都要注意。孕妇及家属遇到胎儿宫内啼哭这种异常现象时,既要重视,也不必过分惊慌,对发生在妊娠中期的宫内胎儿啼哭,且哭无回声者,可到医院妇产科做些必要的检查和咨询,定期复查。若宫内胎儿啼哭发生在妊娠晚期,尤其伴有回声者,切莫大意,应及时就医,遵医嘱住院观察、待产,以利于医生随时掌握宫内胎儿的缺氧情况,适时采取应急措施,确保母子平安。
现代医学技术一日千里,胎儿啼哭的故事一定会有圆满的续篇!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