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胎兒宮內啼哭---子鳴 

 

 

http://www.apsc.com.hk 
 

 


 

 

網站剛開通,拈起一些臨床手記,以饗讀者!

多年前在產科門診,有某女妊娠八月余,反復主訴親耳聽見寶寶在腹內哭泣,時強時弱,并一再擔心胎兒的健康。這“胎兒宮內啼哭”真可謂是罕見奇聞?

其實關于“胎兒宮內啼哭”近年來陸續有報紙、雜志報道。比較出名的是在1977年,印度尼西亞有一個名叫莎哈娜的孕婦,傳說肚子里的胎兒居然能像出生的嬰兒一樣啼哭。消息傳開,全國嘩然,甚至連總統蘇哈托都趕來聆聽這“圣胎”的哭聲。事隔兩年,這一轟動事件終于真相大白:胎兒哭聲是從一架微型錄音機中發出來的,那只是是莎哈娜夫婦精心制造的一場騙局。

那真實發生的報道也是有的。1978年9月21日山東萊陽中心醫院的醫生聽到一位過期妊娠的婦女的胎兒在宮內啼哭,就像初生嬰兒蒙在被子里的哭聲。哭聲的間歇期還有胎兒呼吸的聲息。一天后該婦順產一女嬰,但嬰孩因窒息嚴重,不久死亡。1983年4月,江蘇啟東大豐鄉農民朱正芳,在臨產前幾天,突然聽見了腹中孿生胎兒一強一弱的啼哭聲,每當朱正芳饑餓時,胎兒的哭聲就特別響亮。丈夫和婆婆靠近她的右耳就能聽到。后在醫院剖腹產下一對健康男嬰――慧慧和桃桃。

后來我查了一些資料,宮內兒啼現象古來有之。中醫稱之為“子鳴”,指孕婦因氣血虛弱或胎熱不安,以致腹中有聲如鐘鳴者,亦名子啼、兒啼、腹啼、鳴胎、腹哭鐘鳴、鐘鳴等。 “腹中兒哭者”最早見于唐代大中初年昝殷所著《產寶》,認為是“臍帶上疙瘩兒含口中,因妊娠登高舉臂脫出兒口,因此作聲”。元·朱丹溪《產寶百問》云:“妊娠腹內鐘鳴或兒在腹哭,或鳴叫,名曰子鳴”。清·乾隆時《醫宗金鑒·婦科心法要訣》錄有“孕婦腹內有鐘聲或嬰兒在腹內啼哭者,名曰子啼”。清·雍正·葉其蓁所刊《女科指掌》中的描述則極為生動有趣:“一婦懷娠八月,因舉手掛窗,遂致兒在腹中哭,眾莫能治,一老穩婆教以大豆一升撒地,令孕婦拾之,果未及一半而愈”,還賦歌一首“妊娠腹內似鐘鳴,或有嬰兒哭泣聲,鼠窟黃連雖主治,要知育后不長生。”治療原則,宜大補氣血,氣充血沛,胎有所養,子鳴自止。

隨著胎兒醫學和超聲技術的發展,人類開始重新認識在母體中的自己。以前人們普遍認為,人的各種感覺是后天發展起來的。現在發現胎兒從第三個月開始就能對外界作出一定的反應。例如母親在曬太陽時,他會感知到。當陽光射到母親腹部時,胎兒會作出轉頭或踢腳的動作。由此還有人發明“光照胎教法”。從7個月起,胎兒的大腦就開始工作了,出生前不久的胎兒腦電圖所顯示的腦電波與新生兒的腦電波是驚人的相似。在妊娠16周后,從內胚層分化的胎兒呼吸系統就能進行呼吸運動。如果由于某些原因出現胎兒胎盤供氧不足,或者因臍帶打結、纏繞及宮縮壓迫等,最終造成胎兒宮內缺氧,導致“胎兒窘迫”。這時宮內胎兒通過加大呼吸運動來滿足自身供氧,引發啼哭也不是沒有可能。國內雜志還有臨產破水后使用氣囊助產出現胎兒宮內啼哭的報道(滕彩香.胎兒宮內啼哭一例[J]右江民族醫學院學報1997,19(67):140)。

故有國外有些學者總結,宮內兒啼必須具備幾個條件:1.胎膜必須已破;2.有某些操作或窒息情況給胎兒以刺激;3.空氣必須進入宮腔。有人將啼哭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輕柔的嗚咽,恰似小貓叫或青蛙鳴,可持續相當長的時間,多發于臨產前或臨產早期,對胎兒無危害;另一種是大聲喘息樣哭聲,常有回聲,多見于分娩晚期,多伴有胎兒缺氧窒息。

再返回到開頭提到的我的病人。她早已輾轉多家醫院,包括腦科醫院都去咨詢過,彩超和胎心監護等都沒有看出問題。旁人也無法聽見她描述的聲音。后來我一直追蹤到分娩后,母嬰一切正常。我分析她的孩子應該還不是真的“宮內啼兒”,更可能是母親過分焦慮引發的一種“幻聽”。

綜上可見,胎兒宮內啼哭有可能是不祥之兆,醫患雙方都要注意。孕婦及家屬遇到胎兒宮內啼哭這種異常現象時,既要重視,也不必過分驚慌,對發生在妊娠中期的宮內胎兒啼哭,且哭無回聲者,可到醫院婦產科做些必要的檢查和咨詢,定期復查。若宮內胎兒啼哭發生在妊娠晚期,尤其伴有回聲者,切莫大意,應及時就醫,遵醫囑住院觀察、待產,以利于醫生隨時掌握宮內胎兒的缺氧情況,適時采取應急措施,確保母子平安。

現代醫學技術一日千里,胎兒啼哭的故事一定會有圓滿的續篇!

 

 

   

 

  Tag: 臍帶血| 臍帶| 臍帶幹細胞| 脂肪幹細胞| 胎盤幹細胞| 羊胎水| 抗衰老|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抗衰老 臍帶
    全站熱搜

    inspir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